一位女士自述:老公埋怨我管他管得太多,我却恨他不知好歹。上个月,老公刘明到外地学习,4岁的儿子被他奶奶接到老家去。我一个人度过了一段难熬的日子,突然若有所悟,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。
老公出差期间,我一个人住着三室两厅的房子,感觉心里空荡荡的。于是,我给家里做了个大扫除,将房子的每个角落认真仔细地清扫了两遍,还是意犹未尽,又用新买的雪白的毛巾擦拭家里的每个角落,看看是否真的干净了。做完房子的清洁,我心里仍然空得快要发疯,于是就买来一大堆零食拼命往嘴里塞。
我平时忙于家务,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吃零食,而且对零食也不怎么感兴趣。现在这些零食对我来说,也没有像广告上所宣传的那样带来特别的感觉,只不过是一种填充物罢了。因为零食吃得太多,常常腹胀不适,1个月竟然长胖了6斤。
刘明从广州回来的当天,我又开始像往常一样忙碌了。我不厌其烦地追问他在外面生活的种种细节,并且把他行李箱中的衣物拿出来清洁了两遍。第二天,儿子被奶奶送回来了,生活又回到了往常。我将一堆没吃完的零食拿给朋友们吃。我能感觉到,刘明对我很不满意,可能是我对他管得太紧了,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。
比如,当他在外面有应酬,我总是怅然若失、惴惴不安,仿佛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,忍不住就要给他打电话。只要听到他的声音,我的心里才感到安稳踏实。
其实我也知道他不会做出什么背叛我的事情,但就是身不由己。然而他根本没法理解我,每次接电话总是很不耐烦,敷衍了事,有时甚至会关机。我曾经和关系好的姐妹们交流过这些事情,她们都说我神经过敏。我在想,可能我真是有些心理问题。
她为什么明知道这样做对方很反感,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呢?我们如果了解了她的成长经历,就可以找到她心理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。
她说:我父母都是工程师,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。但是在家里,我却感受不到家的温暧,感觉不到父母的爱。他们对我的态度与对弟弟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,总是夸弟弟聪明、懂事、可爱,而对我总是不满意。
他们批评我的字写得丑,说话不流畅自然,走路姿势难看,性格阴沉内向等等。我从小就特别自卑,总认为自己是最笨、最丑、最没用的女孩,无论什么事情都做不好,简直是一无是处。
参加工作后,我遇到了他,他很体贴照顾我,无论什么事情都征求我的意见,我一下子仿佛找到了做女孩的感觉,我的心每天都被幸福涨满了。可是结婚后,他似乎变了,我好象又变回小时候那种特别自卑的丑小鸭的样子。我多么希望他仍然像谈恋爱时那样对待我。
这位女士患的是“情感依赖症”。它表现为通过控制或者依赖某些事或人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。“情感依赖症”的病因源自于童年情感需求的严重缺失。就像一个极度饥饿的人,一旦得到某种食物,会牢牢地抓住不放,很害怕再回到过去那种饥寒交迫的状态。心理上的饥渴何尝不是这样。
每个人都有爱的需求。我们可以将这种需求比喻成一个“箱子”,年幼的孩子渴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爱,让“箱子”充实。如果父母无法给予这个爱,或者说爱的流通渠道受阻,那么,孩子的“箱子”就是空的,或者是半空的,没有装满的“箱子”会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。
当他长大成人后,会自觉不自觉地用一些东西(一个人或者一些事)来填充空空的箱子。
这位女士童年的时候,父母重视弟弟而忽略她,并且还不断地批评、否定、贬低她,因此她在情感上是严重“饥渴”的。我们都知道“饥不择食”的道理,饥饿的时候就不会去挑选食物了,甚至有毒的东西也往嘴巴里塞。
同理,情感极度饥渴的人是无法对自我做出恰当评价的,因为他们太需要依赖别人了。这样的人通常比较自卑,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,特别敏感多疑,所以当她遇到宠爱她的刘明时,就像抓到了一根“救命稻草”一样,她太需要别人的肯定了。
她空空的“箱子”贪婪地吮吸着刘明给予她的爱,这让刘明感受到作为男人的自豪和伟大,从而激发他更多的付出。所以恋爱的状态让他们都很“享受”,双方的内心都被幸福涨满了。
但是,健康、持久的爱情不光需要爱,还需要空间。如果两个人总是粘在一起不分离,其中的一方必然会窒息得“喘不过气”来,为了畅快地“呼吸”,他必须要逃离。然而他越想逃离,对方因为害怕失去就抓得越紧,被抓得越紧的一方就越想逃,形成恶性循环,最后物极必返,由爱变恨。
结婚之初,这位女士努力索取爱,但是没有成功,于是她电话追踪刘明,用自己的关心干扰刘明做事,其结果却适得其反。生了孩子后,她找到了填充自己“空箱”的新途径:控制孩子和丈夫以及包揽一切家务。
她用忙碌和“能干”来掩饰自己内心的“空虚”,以显示自己的强大,好象自己就是这个家的“顶梁柱”,没了她,整个家就会“瘫痪”。她将孩子和丈夫都弱智化,好象他们无法独自处理任何事情,永远需要她来照顾似的,这样可以显示出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。
“情感依赖症”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病症,它表现为过度沉迷于某项事物(如工作、网络、家务、烟酒、吸毒等等)或某个人。这位女士沉迷于家务和控制丈夫、孩子。这种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,常常会被人当做“无私奉献”的典范予以肯定和推广。
但实际上,是以“爱”的名义在剥夺他人的权利,行使着独裁和权威,用来补偿童年时的自卑感和无助感,把童年时父母欠自己的债要丈夫来偿还。
对这种喜欢用哭闹和发脾气的方式来进行“心理勒索”的人,态度上要客气,但一定要立场坚定,绝对不要屈服。别人完全有权利不同意你的看法,你也完全有权利不同意他们的看法。
图片231: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
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,改变情感就改变了生活。
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,而觉得别人的幸福却很耀眼,而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适合,更想不到,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。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这样一些人,他们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,于是便把这种满足看得比任何一种其它方面的满足更为重要,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而忽视了其它,这种过度的重视可能变成一种偏执,使人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。
图片144:过去的伤痛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
我们现在的性格和反应模式,都与童年经历密切相关。童年时一些重要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,或是被深深压抑的愿望或情感,会形成创伤的种子,种植在我们心灵最隐秘的地方,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生根发芽,以一种近乎魔法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和行为方式。就好象一道符咒,在潜意识的海洋中潜伏着,影响潮流和季风的走向。
过去的伤痛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,它绝对不会无声无息地消解,它潜伏在我们心灵的最底层,腐蚀着、风化着我们灵魂的基石,日日夜夜睁着一只怪眼,折磨得我们永无安宁。